■ 觀察家
  有獨立人格的優秀學生,不一定能得到推薦。多年來,“省市優秀學生幹部”“省市三好生”,有許多是比較平庸但很“聽話”、“能配合學校”的學生。
  高考在即,有消息稱,研究31省市區高考錄取新政,發現“加分”政策有較大調整,體育特長和奧賽等項目,或縮減,或降低分值,或取消保送資格;而有13個省市區“加分”項目中提及“思想品德和見義勇為”,10省市提出對“見義勇為”的考生“加10分”作為獎勵,京、浙、川三地獎勵則達到20分。
  此次以“縮減”為主的高考加分政策調整,糾正了一段時期以來的工作偏差。為建設公平社會,不能不在高考錄取政策上作一些特殊規定,以防限制過死,扼殺人才;然而,在功利主義風氣盛行的社會,高考錄取只要多開一道門縫,就會有無數人爭先恐後地想辦法往裡鑽。在學校,你會發現,因為有高考錄取加分政策,身邊的“少數民族”學生忽然多了起來,體質很差的學生忽然拿出了“高水平運動員證書”,“優秀學生幹部”“省級三好生”名額往往要在“班子”里三番五次地討論,——並非是慎重,而是各自有人“打招呼”……加分政策造成新的錄取不公平,加劇教育腐敗,更壞的是讓腐敗風氣“低齡化”。
  本次一些地方有關“思想品德和見義勇為”的加分細則,未聞其詳,不敢一概而論。近年有過對高考期間因見義勇為而缺考的學生實行破格錄取的先例,這對弘揚正氣、教育學生勇擔社會責任,無疑有積極意義,對此,公眾也不會反對。
  不過,“思想品德”如何“加分”?將會有哪些細則?以我在中學工作的經驗,那些正直善良,勇於犧牲個人利益,在學生中有威信的學生,未必是學校行政方面願意肯定、表彰的人物。這些學生有人格理想,有完善自我的意識,有正義感,道德觀念強,比如,他有可能婉拒學校安排的彙報演出,而去探望患病的同學,他會對學校違反教育規定的行為提出批評,他甚至會揭發學校的不良甚至腐敗現象;總之,一個有獨立人格的優秀學生,不一定能得到學校的推薦。校方有可能推薦那些循規蹈矩的學生,多年來,“省市優秀學生幹部”“省市三好生”,有許多是比較平庸但很“聽話”、“能配合學校”的學生。
  學生“思想品德”優秀,本是學校的教育目標,如果一名學生並非對社會有特殊奉獻或犧牲,僅僅因“思想品德”正常或“表現好”,便可以享受“高考錄取加分”,其他自知沒有“品德加分”資格的學生是不是從此便可在道德行為方面降低一個等級?希望有關方面能公開具體措施,遲早完善,防止導引出意想不到的情況。
  我見過不少品學兼優的學生,他們在高考複習最緊張的時刻,仍然關心老師的健康,仍然能放下手上的事去幫助有困難的同學,仍然不要爸爸媽媽接送;拿到准考證,要離開學校了,他們依舊把教室打掃得乾乾凈凈……我想,要是給這樣的學生“加點‘思想品德’分”,他們會不會感到不自在?他們平靜快樂地做這些,沒有任何個人企圖,你遞過去的“10分”“20分”,會不會影響他們美麗的心靈?
  □吳非(教師)  (原標題:“思想品德”高考加分,怎麼加�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ayldhgh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